如何提高蝦蟹混養池中青蝦的養殖效益
來源:
|
作者:中飼
|
發布時間: 2018-10-08
|
11201 次瀏覽
|
分享到:
青蝦肉質細嫩、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,市場需求旺盛,養殖經濟效益好并且穩定,深受廣大消費者和養殖戶青睞。
青蝦肉質細嫩、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,市場需求旺盛,養殖經濟效益好并且穩定,深受廣大消費者和養殖戶青睞。在長江三角洲特別是蘇南地區,青蝦養殖業已經成為實現農民增收、農業增效,促進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。
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
常熟市現有池塘養殖面積10萬畝,其中90%以蝦蟹養殖為主,蟹池中套養青蝦已經成為普遍的養殖模式,每年青蝦產量超過3000噸,青蝦產值近4億元。
近年來青蝦產值從原來的每畝4000元左右(基本可抵蝦蟹混養全年成本),下滑至2000元以下甚至更低,青蝦養殖面臨種質退化嚴重、產量低、規格小等一系列問題,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,影響了市場的供給。
一、原因分析
1.青蝦種質嚴重退化
全市蝦種來源以自繁自育自用為主,大多數養殖戶在繁育蝦苗時不注重青蝦種質的保護和改良,習慣性地在2-3月份將冬季存塘蝦中大規格優質蝦以高價格出售,而將達不到上市規格的存塘蝦作為親本繁育子代,久而久之導致青蝦出現性早熟、商品規格小、抗病力低下等種質退化現象。
2.養殖存在“重蟹輕蝦”現象
蝦蟹混養以蟹為主,養殖過程以河蟹為主導、青蝦為“副產品”“搭養產品”而輕視青蝦的管理,青蝦的生長和成活率受到嚴重影響。
3.育苗技術存在差異
老經驗、老觀點占主導地位,新技術、新方法難以推廣,包括化肥肥水、增氧機開機時間短、亂用藥物及蝦苗捕撈方法不準確等,直接導致蝦苗成活率低、產量低、蝦苗質量差,從而影響到成蝦的養殖。
4.蝦種的成活率低
大部分養殖戶上半年春蝦養殖的蝦種來源于自留、在開春后捕撈尚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小規格青蝦,其中有一部分蝦種已經達到了性成熟,生長的空間不大。
5.日常管理欠缺
一是池塘消毒不徹底。二是青蝦親本培育不重視,親本越冬受傷死亡。三是投喂餌料時沒有掌握青蝦的攝食習性,不投喂青蝦專用飼料,在混養池中偏重考慮蟹的攝食導致青蝦長期處于饑餓狀態,出現青蝦蛻殼不同步、抵抗力低下,易造成自相殘殺。四是水質管理缺乏經驗。
6.病害防治不及時
每年9月份以后隨著河蟹逐漸趨于性成熟,其攝食量和活動量隨之加大,導致混養池塘水質變混變差,如不及時定期改底和水質調控,極易造成水體缺氧,誘發爛鰓和腸炎等病害。
二、解決對策
1.改良青蝦種質
一是引進青蝦新品種,如青蝦“太湖1號”,從根本上改良青蝦種質。
二是注重親本的選育,異地交叉選種,或選擇部分陽澄湖、長江及外塘中的野生蝦做親本。
三是推薦養殖戶采用大規格優質親本育苗,逐年淘汰小規格劣質親本。
2.轉變育苗模式
專池放養一定密度的抱卵蝦,提高孵化出苗的同步率,從而提高蝦苗的產量和質量。
3.加強青蝦養殖管理
一是池塘一定要曬塘至干硬開裂,越干越好并徹底清塘消毒,建議畝用生石灰100~150千克或含有效氯30%以上漂白粉帶水清塘消毒。
二是科學合理投餌,根據青蝦晝伏夜出的習性,每天除了白天投喂河蟹飼料外,在晚上10點前后要加投一次青蝦餌料,投喂的量要根據在塘蝦數量及天氣、季節、水溫及蛻殼期等情況綜合考慮,可通過設置食臺查看攝食情況靈活調整。
三是加強水質管理,尤其要加強蝦苗培育期的管理,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,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/升以上,養殖期間每周使用一次生物制劑調水改底,以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促進蝦生長。
4.及時做好病害預防工作
針對不同的養殖階段,采取不同的防病方法,上半年以肥水為主,預防纖毛蟲和蛻殼不遂癥,育苗期要預防蝦苗應激反應,下半年要做好爛鰓、腸炎病害的防治,可使用碘制劑潑灑和內服藥物來防治。
5.提升技能
水產技術推廣部門要做好技術培訓、新品種引進、示范推廣等服務工作,幫助養殖戶提升育苗和養殖技能,提高養殖效益。
信息來源互聯網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成投資建議。如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權,請及時聯系文章編輯進行修正。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!
如何提高蝦蟹混養池中青蝦的養殖效益長期批發 飼料級進口魚油 高濃度飼料級魚油白鯊魚油 廣州dha魚油